天台山“茶婆”范苏芬一片茶叶富了
台州晚报2022-7-15
范苏芬在查看机器
微信扫一扫 看精彩视频
人物名片
范苏芬
天台云露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
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乡贤
雷峰乡是个茶乡,种植茶叶面积达2.14万亩,茶青年产量约2000吨。驱车前往天台雷峰乡祥和茶博园,路上漫山都是茶树,垄垄茶树随山蜿蜒,如海浪般舒展开来。
在天台雷峰乡等地,43岁的范苏芬承包了多片茶园。曾从事工程机械行业的她,因为一次机缘巧合,爱上了茶叶,选择跨界经营。
从小白到“茶婆”,范苏芬的生活和微信朋友圈,全是茶。这些年来,她用心做好每一杯茶,助力一方茶农实现共富。
》》创富
与茶结缘,她选择跨界经营
范苏芬的人生轨迹,在35岁那年拐了一个弯。
2014年前,范苏芬和丈夫在宁波从事机械行业。考虑到孩子要上一年级了,她选择回到了天台,并被选为黄润村的村委会主任。
2015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范苏芬被派往临安学习评茶。“那时不懂茶,不会喝茶,是抱着凑热闹的心理去的。”
课上,老师让大家鉴别50来种茶叶,要求在一小时内记住30种茶叶的品种、产地、特征等内容。当大家在努力记时,只看了一遍的范苏芬就将50多种茶叶的信息记住了。“老师表扬了我,夸我有天赋。”范苏芬笑着说。
回来后,范苏芬对于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她发现,自己可以看出茶叶的苦与甜,只要品尝过的茶,都能准确分辨口感。
“我想做一些事,奔四的年龄再不做就晚了。”范苏芬说,想学一些本领,让家乡的茶叶也插上“翅膀”,飞得更远。
说干就干,下午决定开茶室,晚上范苏芬就去租房子,租金10多万元。付了钱后,她打电话告诉了丈夫。
因为跨行,范苏芬不知道怎么赚钱,茶室生意惨淡。她决定坚持一年,到2016年6月就关门。
转机出现在2016年春节,很多在外工作的天台人回到了家乡,10个包厢8天营业额就达到了17万元,茶楼的倒闭危机解除。
茶叶销售也迎来春天,第一次卖茶,范苏芬细心地将茶叶末子捡干净,品质也得到了客户的肯定。随着口碑的不断提升,购买茶叶的顾客逐渐多了,她的茶商之路越走越宽。
》》带富
打响品牌,让茶叶不愁卖
2018年2月,经雷峰乡领导邀请,范苏芬回到家乡创办了茶叶加工厂:云露茶业。
在省科技特派员邓余良的指导下,范苏芬引进了先进的茶叶自动生产线。目前有40多台机器,一年可以炒制茶叶10吨。这也意味着,她可以收购更多的茶青,需要更多的采茶工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,一些采茶工月收入过万。
有技术的铺垫,才有销路。她突发灵感,如果可以将夏秋茶开发成红茶,那茶农将会多一份收入。可尝试了好多次,总炒不出自己想要的味道。于是,范苏芬跑到安吉,诚心向师傅求教。
这几年来,范苏芬遍访名师,得到了很多行业专家的指导帮助,制茶工艺不断精进。在她的带动下,雷峰乡茶叶制作从单一的绿茶扩展到绿茶、黄茶、红茶、白茶、乌龙茶等“五颜六色”的种类,茶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。
在范苏芬看来,好酒也怕巷子深,好茶不能藏在大山中,品牌深入人心才是关键。她创立了“天台山茶婆”品牌,不断打响知名度。
在天台县委统战部的牵线搭桥下,范苏芬不断拓宽销售渠道。目前,茶叶除了销售到北京、山东等地,还远销国外。
随着雷峰乡茶叶被越来越多人熟知,每到清明节前后,雷峰乡的车流就多了起来。不少客商过来收购茶叶,茶农再也不用跑到新昌等地兜售茶青了,种茶的积极性更高了。
》》共富
茶叶变金叶,富裕一方百姓
多年与茶打交道,范苏芬深知“茶叶人”的艰辛与坚守。带领大家致富,既是她的初心,也是她的坚守。
在范苏芬的带领下,在雷峰乡乡政府的支持下,雷峰乡涉茶家庭农场从之前的12家增加到44家,炒茶机数量从不到300台增加到850台,茶农开始向收购、销售转型。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范苏芬和专家一起,给茶农提供技术指导,提升茶叶种植品质及炒制水平,让茶农不再为茶叶的销路发愁。
数字是最好的证明。比如说“乌牛早”茶叶,2018年最高80元/斤,今年达到了135元/斤。茶农亩均收入从原来的4000元左右,提高到7000元左右,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。钱袋子鼓起来,茶农们兴奋地和范苏芬分享丰收的喜悦。
抱团是茶产业不可或缺的,对于未来,范苏芬计划,对茶农进行统一培训、统一收购,让雷峰乡茶叶生产标准化、加工规范化,不断推动茶产业做精做强,让山里的茶叶变成“金叶”。
聚焦茶产业,雷峰乡通过做优“一片叶”富裕一方百姓。“通过大种植、大采摘、大炒制‘三大’措施,促进茶农增收,助推共同富裕。”雷峰乡乡长陈加雷说,充分挖掘优势,发展茶叶产业,通过院校合作、专家指导、龙头引领等模式,精准提升茶叶品质和炒制工艺,变茶青输出乡为输入乡,着手打造种茶-采茶-制茶-销售-旅游于一体的茶叶“全产业链”。